它是我的

王庆多 2018/9/28 13:39:51

这是我的

无锡市梁溪区实验幼儿园    王庆多

    案例背景:

新《纲要》中指出:“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。”为此,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,帮助孩子们学会分享,可以健全幼儿人格,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大多都是3周岁,他们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,强调以自我为中心,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。我们班级的幼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,在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,不存在分享的概念。但“分享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“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”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便是最好的例证。

案例描述:

开学的这几天,班级的大部分幼儿都出现了分离焦虑,教室里都是一片哭声。萱萱却很安静的自己一个人玩起了桌面玩具,萱萱把玩具筐放在了自己的面前,自顾自的玩得很开心。同桌的小朋友都呆呆的看着他一个人玩,没有人来告诉老师。这样子,看上去大家都很安静。

突然,隔壁桌的明明走了过来,他发现萱萱的玩具和自己的玩具不一样,于是就把自己的玩具送了回去,接下来就直接去拿放在萱萱面前的玩具。萱萱使劲的拽着玩具框不肯放手,也不让明明拿框里的玩具。明明就跑到我面前来说:“老师,我要玩那个玩具,他不给我。”

案例分析:

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发现小班的幼儿在分享意识上的欠缺,可能有几个方面因素:

    1、家庭因素:

“孔融让梨”的故事演绎了几千年,谦让、分享的教育似乎没有问题,但这里“让”,单指兄弟之间的谦让,班级的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了,还能让给谁呢?班级的幼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,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,及相互谦让的生活经验。在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,不存在分享的概念。孩子成了整个家庭的中心,父母的迁就与忍让及不良的引导方法,对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。

2、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:

班级的幼儿都处于3周岁,他们的身体、才智正在迅速的增长。随着他们体力、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,他们的好奇心、求知欲日益增强,对新鲜事物很敏感,但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,所以易与同伴发生冲突。

年龄越小,自我中心意识越强。因此,分享与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是有关系的,这是客观存在的。当然,也有部分幼儿从小被人溺爱,自我中心意识很强,性格中形成了小气的一面,或者自身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。

3、教育观念误区:

孩子们说不分给别人,是因为“我妈妈说自己玩自己的”“姥姥说别人会搞坏我的玩具”,幼儿的分享行为并不因为家长的文化程度高而增多。在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教育上,成人的认识有待于统一,教育的误区很显然成为了幼儿分享意识表现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案例反思:

如何在开学初对班级的幼儿进行分享教育,让他们从“独占”、“独享”的意识里脱离出来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对班级幼儿的分享意识的培养:

1、在一日活动中,多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。

《纲要》中明确提出:“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、交往、探索、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。”因此,我在开展一日活动中的晨间谈话环节经常和一起讨论什么是分享、以及如何分享等等。

    通过引导幼儿分享后,下次在遇到这样的问题,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,不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乐趣,而且也提高了幼儿的分享技能。

2、教师的示范作用。

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,我会对幼儿说:“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?”或者说:“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?”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,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,模仿我做出类似的行为。其他幼儿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,我会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,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。

3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。

    结合本班幼儿的分享行为,我会挑选一些关于分享的课程与幼儿分享,比如说《好玩的积木》、《小小故事会》等。把幼儿的分享变被动为主动,提高班级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。

4、家园共育。

幼儿园的教育,只能是教育其中一部分,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形成的一个方面。我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的表现用镜头记录下来,再发给我,我会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或鼓励。这样有意在班级中表扬在家表现出色的幼儿,树立榜样作用。同时,还请家长也要做好榜样,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,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。


您当前的位置:

首页    它是我的
来源:无锡市梁溪区梁新幼儿园
创建时间:2020-06-18 09:07:23